回顾|海外基础设施投资ESG风险管理专题沙龙(三)

2022年6月20日下午,Diinsider与北京青之桥公益基金会合作,于线上成功举办了第三期关于海外基础设施投资ESG风险管理的专题沙龙。


本次沙龙聚焦海外基建项目社会风险最新资讯及实地一手资料,分享嘉宾一线经验丰富,长期从事社会风险领域工作。来自国际组织、学术机构、行业协会和相关企业的代表共50余人参加本次沙龙。以下为沙龙内容整理。


沙龙内容


Luke Long|实地经验:非洲基础设施发展中的移民安置

图片

Luke Long博士在会上发言

全球前十综合性工程和咨询公司美华Stantec国别经理Luke Long博士分享了非洲基础设施发展中的移民安置的实地经验。


Long博士介绍征地移民事项是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需要考虑的最大的风险点之一,如果这一事项处理不好,会使项目的开工批复滞后,项目土地使用困难同时恶化项目方与当地社区的关系,给项目在当地的施工带来困难。


在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中纳入科学、系统的征地移民安置标准是非常有必要的。现阶段国际通行的征地移民标准为世界银行下属机构国际金融公司(International Finance Corporation)发布的《环境和社会可持续性绩效标准——绩效标准5: 土地征用和非自愿迁移》(Performance Standards on Environmental and Social Sustainability——Performance Standard 5: Land Acquisition and Involuntary Resettlement)。


该征地移民标准将征地移民项目分为4个阶段,基线调研阶段、计划阶段、执行阶段、完工阶段,并在每个阶段提出不同措施。在基线调研阶段,应调查了解当地社区、居民的基本情况及其财产情况,当地的土地所有权归属情况及当地的文化和习俗等情况并做好整理和登记。在调查过程中,鼓励利益相关方参与以了解其诉求。在计划阶段,确保移民安置计划的多选择性(如拆迁补偿可以为金钱补偿也可以为安置房补偿)、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合理性和可行性。在计划制定过程中,要重点关注移民生计恢复(Livelihood Restoration)规划的制作。在执行阶段,组建执行团队、确保征地移民安置计划最终确认和向大众披露,根据移民安置计划,执行土地征收、赔偿和移民安置操作。在完工阶段,进行征地移民项目的竣工验收工作。


在征地移民项目中,需要保持与当地社区和利益相关方的沟通,了解当地居民实际诉求;做好申诉管理,及时解决申诉问题。


Long博士指出移民安置项目成功标准包括取得当地社区对于项目开发的支持以及当地各利益相关方的诉求得到基本平衡和满足。移民安置项目取得成功的因素包括:(1)充分了解当地各利益相关方诉求。通过召开村民大会等方式宣讲移民安置项目即将开展的活动、项目调研、执行、监督采取的具体方法、拆迁补偿方案等并听取各利益相关方意见。(2)申诉管理。非洲很多国家政府执行力弱,并没有像信访办那样的统一协调申诉部门,需要项目方建立项目申诉机制,并积极解决申诉问题。(3)建立项目监督和评估机制。项目的监督和评估覆盖项目的全阶段。监测评估既关注项目结果的评估也关注项目过程的评估。(4)与项目利益相关方保持沟通和交流。沟通内容包括当前生计情况、补偿情况、对移民安置执行是否满意、移民安置项目宣讲会及投票表决会的参与程度等。(5)现场调研等。


Long博士分享的第一个案例是赞比亚首都卢萨卡城的一个大型供水项目。该项目由美国对外援助机构千禧年挑战公司(Millennium Challenge Corporation,MCC)支持和注资。大型项目由于项目背景复杂,导致征地移民方案的审批流程繁琐,从征地安置方案完成到方案投入实施,中间往往有较长的时间差。较长的时间差意味着项目情况会发生一些改变,比如在该供水项目中,一些建筑在征地方案设计时还没有修建,在当时也没有将其纳入拆迁补偿范围,但在漫长的审批流程完成后,这些建筑已经完工,施工阶段面临着新增原征地方案中没有的征地补偿以及与当地社区可能发生冲突的困境。


Long博士指出,他在与部分出海中国企业的交谈中发现,中国企业在基础设施项目投标中,往往更关注与项目直接相关的技术指标,而不会主动向项目方索要移民拆迁方案的更新信息,导致中国企业有很大可能在施工中遇到由于移民安置情况变化而产生的阻碍,使施工陷入困境。


Long博士同时指出千禧年挑战公司(MCC)针对临时变化发起的冗长申诉流程可能会给工程承包商工作带来阻碍。针对时间差导致的征地移民情况变化问题,千禧年挑战公司(MCC)的应对策略是开启问题申诉流程,由征地情况发生变化的居民向MCC发起申诉,MCC委托征地移民项目专员入户调查并发起基线调查等一系列冗长调查。这一系列调查使供水项目的工程承包商施工工作很难开展。Long博士建议有必要区分移民拆迁的临时性问题和具有长期影响的问题,对于只有短期影响的问题,没有必要开展冗长的调查程序,可以快速处理,减少工程承包商的压力。


Long博士建议,针对大型基建项目,审核周期长,项目投资商、承包商以及征地移民工作小组都有必要保持对当地移民安置情况的信息更新以及与当地居民的沟通交流,并且在项目施工执行前,快速复核一遍信息,防止施工遇到阻碍。


Long博士接下来介绍了他在几内亚西芒杜铁矿(Simandou Mining)开发道路建设项目中的移民安置经验。当地交通不便,路况很差且项目点之间路途遥远,给移民安置工作带来了不便。具体到移民安置项目本身,Long博士遇到的第一个问题是项目方的征地补偿只能以银行转账的形式给到被征地居民,而当地可能并没有银行或储蓄所,或者被征土地居民并没有银行卡。移民安置团队一方面动员银行在项目当地设立储蓄所,一方面给当地居民做关于开通和使用银行卡的培训。Long博士团队通过这些措施解决了当地征地补偿发放问题。


Long博士团队遇到的第二个问题是在当地风俗中,拆迁款都应该给家庭中的男主人,而女主人则没有权利得到拆迁款。这一传统习俗不仅与男女平等的国际原则相违背,而且也不利于当地家庭的发展。据以往项目经验,男人通常会将拆迁款全部拿出去喝酒或者消费,而女人作为家庭中负责抚养孩子的人,将没有钱维持家庭开支。Long博士团队决定根据男性和女性耕种土地面积的大小来分配拆迁款的多少。所以企业在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时,不仅要尊重当地风俗习惯还要考虑国际通用原则。

Sophorn Poch|外国投资者与柬埔寨当地社区之间的争议解决

640-1.jpeg

Sophorn Poch先生在会上发言


柬埔寨独立调解组织创始人Sophorn Poch先生分享的主题为:外国投资者与柬埔寨当地社区之间的争议解决。


Poch先生介绍了发生在在柬埔寨蒙多基里省Busra社区与当地橡胶种植公司SOCFIN-KCD由于经济特许权和土地所有权所产生的纷争和调解过程。


2007年柬埔寨政府向SOCFIN-KCD公司授予经济特许权后,当地土著社区面临着土地丧失和其他相关权利受损的困境,他们示威并摧毁了SOCFIN-KCD公司的橡胶树苗并烧毁了该公司的挖掘机。


2008-2015年,为了解决当地社区与橡胶公司的纷争,当地政府、社区、橡胶公司、国际组织(联合国人权高专办)、当地民间NGO采取了多种方法,如组织多方会议沟通、提出赔偿方案等,但当地社区和橡胶公司的冲突依然频现。


在Poch先生领导的独立调解小组(Independent Mediation Organization)以及柬埔寨非政府组织论坛的推动下,橡胶公司和当地社区于 2016 年同意通过调解程序系统地讨论未解决问题。


调解机构针对这一纷争,分三个阶段,采取了以下措施:

1.   调解前阶段

需要全面搜集、了解、梳理冲突背景信息(如通过交叉核对、利益相关方面谈核实索赔土地位置和数量、利益相关方梳理等),以及当地的传统及文化,在初步分析后制定解决争端的初步策略;扩大利益相关者的参与,提名各方都认可的调解员并选举社区代表和公司代表;组织公司、社区代表、利益相关方培训及能力建设活动。


在调解前,需要注意以下事项:(1)与利益相关方签署保密协议确保调解关键信息不泄漏;(2)与地方当局和民间非政府组织合作,以协助社区代表和社区成员;(3)在调解前制定的计划并不会在执行中一成不变,会在调解过程中根据情况的改变而修改。


2.   调解阶段

在调解阶段,调解机构需要预先确定调解谈判地点、内容、议程、基本规则、完善的保密协议、其他利益相关方的参与(如地方政府村里的老年人、联合国人权高专办代表等)、翻译人员(如需要)以及其他支持材料(如显示土地纠纷的地图、声称有争议待处理的社区成员名单等)。


在调解谈判过程中,调解机构确保每个利益团体都能够表达他们的利益诉求和主张,并确保各利益团体之间能够就各自的主张进行充分讨论,讨价还价以达成书面和解/协议。


3.   调解后阶段

调解机构确保调解协议缔约方积极履行协议的执行。当地政府、调解员及其他利益相关方积极协调、推进协议执行,解决协议执行过程中的阻碍。回应当地社区关于土地所有权登记的诉求,推动官方认可的土地所有权登记。


Poch先生介绍,在2020年8月10日,Busra社区与橡胶公司SOCFIN-KCD的争端调解取得了阶段性胜利,他们一起签署了解决这一争端的协议,这涉及到有争议的500 多公顷公共土地的具体处理方法。

Vicky Bowman|后疫情时代缅甸商业的机遇与风险

640-2.jpeg

Vicky Bowman博士在会上发言


非营利组织缅甸负责任企业中心主任、前英国驻缅甸大使Vickey Bowman博士分享的主题是后疫情时代缅甸商业的风险与机遇。


Bowman博士首先介绍了缅甸军政府上台后的经济政策。军政府上台、俄乌冲突、新冠肺炎疫情给缅甸经济的运行和信心带来极大的打击,军政府上台后对经济采取了更加强力的管制,对农业、进出口、外国投资、外汇交易都采取了更严格的管控。


缅甸2021年的经济比上年萎缩了18%,经济衰退导致了民众购买力降低、本地货币币值降低,犯罪率上升等问题。其他方面的挑战也值得重视,如关停互联网、限制网站、不允许使用部分社交网站、能源的短缺,监管环境恶化(企业需要去申请更多的证照审批,其中伴随着行贿)、如何与军政府打交道以及相关的缴税问题。这些挑战导致缅甸的经商风险变高。


很多企业出于政治、利益相关方、被制裁风险的考虑或者人权问题的考虑,决定暂停在缅甸的经营。如挪威电信(Telenor)出售在缅通信业务是因为该公司向与缅甸军方有关联的企业提供监控设备,违反了欧盟法律。


Bowman博士建议采取以下措施来缓解缅甸商业风险:在缅企业需进行严谨的人权尽职调查;在缅企业需制定适当的政策,明确企业目标,研究企业投资可能会带来的直接或间接负面影响以及如何来预防或者减少这样的负面影响;企业帮助员工获得新冠肺炎疫苗,帮助员工在家工作以及应对安全风险,保证员工的身体和心理安全。


Bowman博士最后介绍了缅甸服装行业女性工人和残障人士的困境并给出了建议。在缅甸,90%的服装行业工人为女性,她们常年拿着缅甸最低工资——日工资2.5美元,这一最低工资水平已经4年未变了,各方应该积极争取提升她们的工资标准。此外由于负责劳工权益保护的劳工局人员不足,服装行业的工会组织与企业的谈判更加艰难。残障人士在这其中的处境也很艰难,Bowman博士所在的机构缅甸负责任企业中心一直在促进残障网络建设和支持以残疾人士为主导的中小企业。


本次沙龙由青之桥公益基金会项目官李论主持。在随后的讨论互动环节,与会嘉宾和在线观众就民间组织参与调解、移民安置影响最小化原则、缅甸商业环境等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留言提交